秋粮占我国粮食生产的大头,今年极端天气多发,作为粮食生产第二大省的河南发生了严重洪涝灾害,西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旱情。9月1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魏百刚针对秋粮生产在新闻发布会上进行解答。
今年极端天气频发 但总体可控
今年我国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局部地区灾情确实很重,但我国地域辽阔,灾害年年有、季季有。我们研判灾害对全局的影响,需要弄清灾害的影响面和影响程度。这里有几组数据,给大家通报一下:
一是重灾区占秋粮面积比较小。灾情较重的河南秋粮受灾面积1100万亩,占河南全省秋粮面积的14%,占全国秋粮面积不到1%。目前,河南绝收的525万亩地块一半左右已完成改种补种,受灾田块基本开展了一遍施肥打药作业,未受灾田块长势好于常年,可弥补一部分损失。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因旱受灾1930多万亩、仅占全国的1.5%,而且杂粮杂豆等低产作物占比较大。
二是全国农业灾情与往年比总体偏轻。6月以来,全国农作物累计受灾7200多万亩,比去年同期少3950多万亩,减少近1/3,绝收930万亩、少430万亩。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均是近5年同期最低。
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今年的灾害是局部的、阶段性的,全国面上农业灾情总体还是偏轻的,今年秋粮丰收的基本面仍然较好。
一是面积增加。今年是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第一年,各地高度重视,层层压实责任,下大力气整治“非农化”“非粮化”,复垦撂荒地,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秋粮面积有所增加,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
二是长势总体较好。目前全国大部地区秋粮作物生育进程正常,土壤墒情适宜,病虫防控到位,作物长势良好。13个粮食主产省中,除河南部分重灾区长势较差外,其他地区秋粮作物长势较好,特别是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已进入灌浆乳熟至腊熟期,长势好于上年和常年,增产趋势明显。
今年极端天气频发 但总体可控
今年我国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局部地区灾情确实很重,但我国地域辽阔,灾害年年有、季季有。我们研判灾害对全局的影响,需要弄清灾害的影响面和影响程度。这里有几组数据,给大家通报一下:
一是重灾区占秋粮面积比较小。灾情较重的河南秋粮受灾面积1100万亩,占河南全省秋粮面积的14%,占全国秋粮面积不到1%。目前,河南绝收的525万亩地块一半左右已完成改种补种,受灾田块基本开展了一遍施肥打药作业,未受灾田块长势好于常年,可弥补一部分损失。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因旱受灾1930多万亩、仅占全国的1.5%,而且杂粮杂豆等低产作物占比较大。
二是全国农业灾情与往年比总体偏轻。6月以来,全国农作物累计受灾7200多万亩,比去年同期少3950多万亩,减少近1/3,绝收930万亩、少430万亩。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均是近5年同期最低。
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今年的灾害是局部的、阶段性的,全国面上农业灾情总体还是偏轻的,今年秋粮丰收的基本面仍然较好。
一是面积增加。今年是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第一年,各地高度重视,层层压实责任,下大力气整治“非农化”“非粮化”,复垦撂荒地,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秋粮面积有所增加,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
二是长势总体较好。目前全国大部地区秋粮作物生育进程正常,土壤墒情适宜,病虫防控到位,作物长势良好。13个粮食主产省中,除河南部分重灾区长势较差外,其他地区秋粮作物长势较好,特别是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已进入灌浆乳熟至腊熟期,长势好于上年和常年,增产趋势明显。
我国粮食市场供需基本面牢固
关于如何确保重点地区农产品供给,农业农村部表示今年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河南是我国小麦和玉米主产区,经历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天气,各方对粮食市场运行非常关注,农业农村部也进一步加强了监测分析。从调度情况看,我国粮食总体价格继续保持基本稳定,市场没有出现大涨大跌的情况。
目前,南方早籼稻收获上市,产量增长、品质提升、市场购销两旺,价格有所上涨;小麦收购旺季逐步接近尾声,贸易商售粮加快,价格较前期稳中略有回落,河南等主产区收购价在每斤1.25元左右。我国粮食市场能保持平稳运行,关键还是供需基本面牢固。
随着中秋、国庆两节临近,农产品消费将迎来传统旺季。一般这个时候农副产品价格都会有所上涨,这是一个规律。除了粮油外,今年猪肉、蔬菜、水果等“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形势也不错。特别是生猪产能完全恢复,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分别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101.6%、100.2%,提前半年实现恢复目标。因此,节日期间我国农产品市场供给是有保障的,尤其是猪肉,近期下跌非常快。
针对前期局部地区新冠肺炎疫情点状发生的情况,8月6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紧急通知,对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作出部署。其中明确表示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前置引导市场供需平衡;另外推动完善储备、进出口等市场调控制度,保持农产品价格波动在合理范围。
来源:中华粮网整理自农业农村部、中国网。
《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未经本公司具体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转载、摘编或以电子形式或其他形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当权利人发现本网站用户上传的内容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权利人应事先向发出书面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公司联系的,请在1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25-83163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