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投天下资讯 > 重要文件发布!这些领域将迎巨大机遇→

重要文件发布!这些领域将迎巨大机遇→

来自:南京羊毛市场       时间:2021-10-25 10:09:07       分享至:

为了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并在10月24日正式对外发布。这也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措施。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出台

《意见》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其中,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


微信图片_20211025101237.jpg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王志轩:第一个关键词是节约优先,具体来说就是节约能源;第二个关键词是提效,就是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生产端的效率;第三个关键词是降碳;第四个关键词,我认为就是增新,增新是以增加新能源为主体的非化石能源。

微信图片_20211025101242.jpg



《意见》提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新能源 循环经济等领域迎来巨大机遇
形成新增长点

记者注意到,在《意见》提出的目标当中,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会持续提升,同时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这对国内的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领域来说,都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微信图片_20211025101251.jpg



进入九月以来,国内新能源项目的建设明显提速,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有序开工,同时将建设大量储能设施,提升风电和光伏的消纳。

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占到了15.9%,根据《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增加到25%,增加近10个百分点。

微信图片_20211025101256.jpg


国家电投新能源总工程师 贺徙:这个25%的目标,我觉得表明了我们国家会坚定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对新能源的发展肯定是利好,并且新能源发展速度应该会提速,积极推进源网荷储、多能互补。

微信图片_20211025101259.jpg



根据中电联的预计,今年国内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及比重将首次超过煤电。此外,专家表示,《意见》的提出将推动国内循环经济的发展。

“双碳”31项重点任务发布
各地将出台实施细则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多维、立体、系统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意见》坚持系统观念,提出了10个方面31项重点任务,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路线图、施工图。


微信图片_20211025101304.jpg



《意见》提出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绿色低碳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在建筑领域,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建设。

微信图片_20211025101308.jpg



同时,《意见》还提出要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完善投资、金融、财税、价格等政策体系。

微信图片_20211025101313.jpg



记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各有关部门,加快出台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同时,指导地方科学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


《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未经本公司具体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转载、摘编或以电子形式或其他形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当权利人发现本网站用户上传的内容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权利人应事先向发出书面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公司联系的,请在1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25-83163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