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网站10月8日消息,2022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PSL)1082亿元,期末抵押补充贷款余额为26481亿元。
据统计,这是2020年2月以来,PSL余额首次出现净增长,意味着这一工具已被重新激活。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有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重点领域融资支持,有助于缓解融资压力,带动有效投资,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缓解融资压力
据人民银行介绍,PSL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发展而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期限较长的大额融资。
业内人士认为,近两年多来,PSL净增规模重回千亿元以上,意味着这一工具将重新发力,预计将优先保障重点基建项目融资,助力经济稳增长。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恢复的关键节点,人民银行启用PSL工具,有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重点领域融资支持,有助于缓解融资压力,带动有效投资,促进就业。”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说。
周茂华表示,PSL工具类似于专项再贷款,能够为特定银行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和社会事业发展。同时,有助于降低财政支出压力,通过投放长期限流动性,定向投放信贷,有助于货币政策疏通传导。
拉动投资增长
除PSL工具发力外,作为稳经济、稳投资的重要举措,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近期也在持续发力。
8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落到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这意味着,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总量已达6000亿元以上。
近期,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三家银行完成了6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根据天风证券银行团队测算,预计两批共计6000亿元金融工具额度可撬动1.2万亿元项目资本金,拉动总投资额规模约为6万亿元。
资料图。中国经济网 王璐瑶 摄
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张继强认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能降低政府债务负担,具有市场化运作优势,效率高且更加灵活,对投资的拉动效果明显。
业内人士预期,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带动下,9月至10月,基础设施建设会进入新一轮投资、施工共振走强的阶段,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后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或迎来“既有增量资金,也有增量项目”的局面,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预计将进一步加大。
《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未经本公司具体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转载、摘编或以电子形式或其他形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当权利人发现本网站用户上传的内容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权利人应事先向发出书面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公司联系的,请在1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25-83163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