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北溪1号和2号的爆炸引发了各方对欧洲天然气危机的担忧。在俄乌冲突以前,有超过40%的欧洲进口天然气和超过一半的德国进口天然气由俄罗斯提供。
欧洲面临的天然气危机始于今年8月。当时,俄方称北溪1号监测到气体泄漏,在修复受损涡轮机前将被迫关闭管道。
在漫长冬季即将到来之际,欧洲能否度过接踵而至的能源危机呢?
欧洲能源的艰难处境
欧洲作为世界重要的工业中心,能源年消耗量很大,但本身能源禀赋一般,因此对外依存度较高。
2021年,欧洲原油产量仅160.2百万吨,但消耗量637.5百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4.9%;而在天然气方面,自身产量2104亿立方米,消耗量却达到5711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63.2%。欧洲每年的能源消费中,有约60%来自进口。
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是欧盟天然气的消费主力,对外依存度分别为89%、95%和94%。而德国、意大利、荷兰三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度,均超过30%。
而截至2021年底,俄罗斯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达到37.4万亿立方米,位居全球第一。排在它身后的国家,分别是伊朗(32.1万亿立方米)、卡塔尔(24.7万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13.6万亿立方米)和美国(12.6万亿立方米)。
不难看出,俄罗斯不仅拥有资源优势,而且比起其他能源输出国,还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供给欧洲仿佛像24小时便利店一样方便。这种长期稳定的供应,甚至在冷战时期都不曾停过。
2021年,欧洲进口管道天然气(PNG)2877亿立方米,主要来自俄罗斯(1235亿立方米),挪威(1230亿立方米)和北非国家(412亿立方米),分别占PNG总进口量的43%、43%和14%。单是北溪1和2号,年输气量就可达1100亿立方米。
如今,欧洲缺能源,俄罗斯缺能源出口收入,双方这种你来我往的相互制衡,不仅给天然气价格来了一次推波助澜,更是让欧洲踏上艰难的“寻气”之旅。
欧盟天然气主要有三大来源:自产、进口管道天然气(PNG)和进口液化天然气(LNG)。其中,进口PNG占比最大约66%,自产和进口LNG各占17%左右。
而欧盟的天然气消耗量由基础供给和调用部分库存两部分来满足。从近5年的均值来看,每年冬季天然气需求量在3200-3300太瓦时(等于10亿千瓦时),除2800太瓦时的基础供给还需调用600太瓦时左右的库存。
之所以要调用库存,是因为天然气的市场需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11月到次年3月的取暖季需求旺盛,其余时间则为淡季。
因此,为了稳定用气成本,保证足量库存进入下一个取暖季,欧盟会在每年4月开始补充地下储气库。今年3月23日,欧盟委员会向其成员国提出,天然气库存率需在今年11月1日前达到80%。
其中,基础供给中来自俄罗斯的PNG和LNG总和,约有1050太瓦时(相当于欧盟库存总量)。也就是说,俄罗斯承担了欧盟冬季36-37%的天然气供给。
由此可见,对于欧盟能源需求来说,通过管道运输的俄气有着中流砥柱般的地位。如今中流砥柱不复存在,欧盟只能一方面尽力增加采购其它供应国的天然气,另一方面号召居民和工业节约能源。
开源补库的途径
从欧盟天然气的三大来源看,无非从以下途径实现开源:
自产:主要看荷兰,其2021年天然气产量占欧盟总产量的41%。但荷兰的格罗宁根气田,又面临因开采存安全隐患而被迫关闭的问题。因此,靠荷兰增产估计很困难。
PNG:由于铺设新管道需要大量时间,还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短期内很难实现。而现有管道中,除了俄气,剩下的就只有挪威和北非。
挪威方面表示,2022年也许可以增加100太瓦时(约8%)的天然气交付量。但是鉴于产能已接近饱和,而且对天然气价格缺乏信心等原因,其增产的意愿并不强烈。
而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由于与西班牙的关系恶化而减少对其天然气供应,仅愿向意大利增加不到50太瓦时的供给。假设俄气完全断供,这150太瓦时的增量,在600-800太瓦时的供给缺口面前,形如杯水车薪。
LNG:欧盟LNG供给国主要有美国、卡塔尔和北非等国。美国和卡塔尔当前的产能都处于高位,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增长。
再加上自由港(Freeport)因火灾而暂停运营,可能到年底方可恢复,而该港口在以往承担了全美约20%的LNG输出。因此,即使是最乐观的情况,美国也只能供给欧盟和英国其所需LNG总量的40-45%。
虽然欧洲很想紧握卡塔尔这棵救命稻草,但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双方很难就一些条款达成一致。
这是因为,天然气生意与石油不同,约70%都是长期协议,因为天然气开采需要长期且巨额的投资。所以卡塔尔希望签订长期合同,以保障其的订单稳定性,但是这与欧洲“碳中和”的目标相悖。
而且,从欧洲的视角来看,除了卡塔尔,还有美国、澳大利亚等LNG出口国,买方当然希望保留货比三家的权益。
除此之外,北非国家即便有意增加对欧出口量,但其能力也有限,可增产能也不会多。
这么看来,欧洲能源的坑真的填不上了吗?其实也没那么绝望,因为还可以买二手的。亚洲国家由于能源需求相对疲软、库存相对充足,于是转卖了部分LNG给欧洲救急。
在各方的努力下,欧盟天然气补库已超前完成目标,达到约88.0%。欧洲今年上半年LNG的进口量同比增长60%,瘸了PNG这条腿,LNG这条腿总算勉强支棱起来了。
但来之不易的珍贵LNG,肯定是要付出些代价的,除了贵,没毛病。今年8月,英国、荷兰、法国的天然气报价分别较年初涨幅至144%,228%和62%。
当前,LNG在亚洲市场的价格约45美金/百万英热,在欧洲市场约60美金/百万英热,价格反映了市场需求。相比美国Henry Hub天然气期货仅约8.7美金/百万英热的成交价格,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尽管欧洲已经东拼西凑达成了今年的补库目标,但是欧洲内部各国对LNG的接受能力分布不均,而新建一个LNG接收站需要2-3年的时间,因此欧洲短期或将面临LNG进口后运输和分配问题。
东欧国家由于地理位置更靠近俄罗斯和挪威的输气管道,并未设有储气库或库存不足,将面临更严峻的能源考验。即便中西欧有意援助,基础设施配套也要跟得上才行。这就要看欧洲国家能否协力解决。
德国,首当其冲
欧洲天然气主要用于工业、电力、住宅和商业,分别占比25%、30%、27%和11%。俄气中断,无疑是对欧盟最大经济体德国的一记重击。这是因为,德国超过一半的进口天然气和三分之一的进口原油都来自俄罗斯。
虽然德国现在十万火急加紧建设LNG进口设施,但完全上线运营还需要很长时间,德国只能重启多家燃煤电厂。重启煤电厂不仅需要资金维修,也并不符合发展趋势,可能会影响其工业基础。
德国有约30%的原油、煤炭依赖于内河航运,其内河航运又以莱茵河(占比80%以上)为主。然而,莱茵河却因干旱水位持续走低,导致煤炭运量大打折扣。今年预计运输的4000万吨煤炭,估计只能完成65%。这让德国的能源危机雪上加霜。
能源危机面前,首当其冲的是民生,民众取暖用电将受到最直接的影响。
其次就是工业,德国是欧洲第一、全球第三的重要化工品生产国。天然气为德国化工行业供能约65.6%,实惠的“俄气”让德国很多工业企业能够以低成本运营,赢得更多竞争力。 自6月23日以来,德国已经进入国家天然气能源计划第二阶段警报级别。一旦进入第三阶段紧急级别,天然气将按分配计划供给,届时,一些能源密集型化工行业将被迫减产。
综合来看,受成本和政策的双重压力,德国用气需求或许会有所下降。
另外,天然气除了作为能源,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是合成几十种化工产品的原料。近期,已经有多家化肥厂停产或减产,这将对相应供应链或全球相关产品供应端造成冲击。
某些工业设施如果被长时间关闭,可能会受到永久性损坏。
另外,天然气涨价可能引起通胀。因为燃气为生活必需品,当居民的收入较多地被用来支付燃气费用,在其他方面的消费能力自然降低。这将直接影响经济,甚至会引发民众恐慌,扰乱正常经济秩序等不良后果。
在重重危机面前,欧洲依然提出REPowerEU的能源计划,来降低对“俄气”的依赖。但客观来讲,“俄气”中断留下的窟窿,在新的能源供应上线前,在短期内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完全填补的。
欧洲顺利度过这个冬天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其今后的“寻气”之旅仍然长路漫漫。
《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未经本公司具体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转载、摘编或以电子形式或其他形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当权利人发现本网站用户上传的内容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权利人应事先向发出书面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公司联系的,请在1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25-83163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