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综述 > 纺织外贸订单暴跌,“阵痛期”三到五年?

纺织外贸订单暴跌,“阵痛期”三到五年?

来自:南京羊毛市场       时间:2023-03-21 08:47:44       分享至:

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2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408.42亿美元,同比下降18.5%。其中,纺织品(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为191.65亿美元,同比下降22.38%;服装(包括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为216.78亿美元,同比下降14.72%。


今年的外贸形势不容乐观,那么外贸订单暴跌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外贸企业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一是美国持续加息,美联储加息带动其他国家被动加息,不仅带来相关国家的债务走高,而且进一步抑制世界经济增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明年世界经济增速从今年的3.1%大幅下调至2.2%。最近还出了个黑天鹅事件,美国硅谷银行破产关闭。过去一年,美联储已连续八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已升到4.5%至4.75%之间。


二是国际关系紧张,美国、欧盟与中国关系紧张,这也导致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的紧缩与压制。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相关商品份额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22年11月,美国对中国服装进口量同比几乎减半,降幅达47%,进口额同比下降38%。2022年1-11月,中国占美国服装进口的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24.1%下降到22%,越南的份额从17.8%增加到18.3%。按目前的趋势,越南很快将超越中国成为美国服装进口最大来源地。居美国服装进口来源第三位的孟加拉国也在快速增长,2022年11月美国对孟加拉国的服装进口量同比增长42.5%,而2021年全年的增幅达到了37%。


三是订单回流与产业转移,2021年因为东南亚疫情严重,有部分订单回流中国。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3154.7亿美元,同比增长8.4%,但是2022年5月以后当地疫情缓解后,订单又马上回到了东南亚,究其原因主要是东南亚的成本优势。“国内一件T恤的制造成本大约是东南亚的数倍,全球纺织服装制造将继续加速转移到东南亚等地。”纺织服装的订单转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是大势所趋,一家服装外贸公司表示,其主要从国内购进原材料,同时交由工厂进行代工,最近几年主要是发给越南或缅甸等东南亚的代工厂。


纺织品外贸市场喜忧参半

目前的形势对外贸企业来说有喜有忧。喜的是可以去开展正常的外贸活动,忧的是担心未来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其他国家的外贸竞争力在发生变化,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也要跟我们抢订单,这是一个新的形势。


疫情三年之中,东南亚的防疫政策紧随欧美逐步放开,去年中国出口增速放缓的同时,东南亚出口增速大幅提升,印尼出口同比增速超40%,越南超30%,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在20%左右。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制造业回流”也在抢占市场,订单之争日趋激烈。目前海外供应链无论在产能规模、产品结构还是产业链完整程度上,短期内暂无法对中国形成根本性挑战。其产品高度集中于服装、家纺等终端消费品,从规模或结构上达到或超越中国仍需一个过程。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纺织原材料、尤其是化纤产品依赖程度较高。越南、孟加拉国等国纺织原材料的60%以上从中国进口。中国产业某些特定环节的“外溢”是必然。


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有三个,一是产业链非常完整,二是国内14亿人的统一大市场带来的内需优势,三是工业4.0应用带来生产效率提高。越南制造在某些行业或者某些产品取代中国制造会是趋势,中国也要淘汰一些缺乏竞争力的行业,但就整体而言,越南制造不会取代中国制造。


有专家认为,目前来看,外贸企业的阵痛期是3到5年,转型期可能是5到7年。如果转得好,在2030年,我国依然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价值链管理中心。


疫情至今,企业也在想方设法寻找出路。第一步转型内销,然而当疫情防控态势趋稳,企业却碰到了内需不足的问题,只能回头在外贸找寻出路,但又不得不面对贸易格局的变化。


当成本优势不再,中低端订单转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是大势所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应该更多转向研发、设计、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才有发展空间。


(来源:证券时报、中国服装协会、纺道1707、网络等)

《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未经本公司具体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转载、摘编或以电子形式或其他形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当权利人发现本网站用户上传的内容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权利人应事先向发出书面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公司联系的,请在1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25-83163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