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标签作为从消费端协同生产端发力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1],通过测算并以标识形式呈现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激发市场需求,促进企业生产过程绿色转型,优化供应链并推动节能减排[2]。以碳标签管理为切入点,发挥其绿色治理的主体功能,是探索打通产业碳治理工作“全链条”的可行路径。
棉纺产业集群主要产品通常为棉纱、棉布等纺织中间产品,目前关于中间产品的碳标签认证大体是以下游品牌企业拉动,中间产品供应商被动配合的模式进行,该模式只能带动集群内少数品牌企业的供应商企业进行降碳管理,品牌供应链之外的企业缺乏动力,无法形成集群效应。从产业集群角度出发,以能碳管理为抓手,通过打造针对性产品数据库、建设数据自采集硬件系统,推广企业能碳管理系统,联通企业数据搭建行业级数字化服务平台,以平台支撑打造区域产品碳标签,构建碳标签管理体系,实现标签分级管理,引导企业自发进行碳标签管理,是整体推动棉纺产业集群绿色转型的重要实践。其中碳标签管理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碳标签管理体系示意图
一、以能碳服务为抓手,形成碳标签管理
(1)建设企业能碳管理系统
以人工录入为过渡,自动采集为目标,建设能碳数据采集体系。在初期阶段允许企业采用人工录入的形式进行数据采集,手动汇聚能碳相关数据,并通过系统上传相关凭证。由于棉纺生产过程人工介入较少,人工录入存在难度大、误差大等不足,逐步引导企业开展自动采集建设,安装物联网硬件设备,活动水平数据、生产数据采用OCR终端或红外终端等物联网设备智能读取并接入企业现有系统数据进行交叉对比的形式,最高限度保障数据的质量以及安全可靠性。集群内以棉纺企业为主,棉纺企业能源消耗以电力为绝大多数,因此监控产线机台层级的用电数据,就可支撑棉纱产品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管理,对接MES系统后实现不同批次产品、各生产流程的数据监测,为能碳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企业自主搭建或引入SaaS化能碳管理系统。集群内条件成熟的企业基于自身现有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接入碳数据自动采集物联网设备,内置产品足迹核算模型,并链接碳足迹因子数据库,搭建能碳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系统的功能拓展;支持企业引入轻量化的SaaS化能碳管理系统,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数据采集方式、拓展物联网终端,构建完整的碳数据链条,实现企业内部碳排放相关各类数据全面汇聚、快速采集、分门别类。企业可自主核算掌握碳排放数据,达到企业碳排放的量化与科学管理,助力企业强化内部能源、碳排放数据管理。
(2)搭建行业级能碳服务平台
建设数据设施,汇聚行业数据。职能部门牵头,立足于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性能服务器、数据存储系统和稳定的网络环境,确保平台的基本运行条件。同时,建立数据采集和传输网络,保障数据的实时流通。引导集群内生产企业通过接口以及设备物联数据上传等方式链接平台,将企业级能碳管理系统接入平台,实现数据汇集,集中展示平台内碳监测管理、碳核算管理、碳数据分析等重要信息,为政府部门提供产业集群能碳可视化数字管理和数据支持,辅助分级分类管理。
链接认证资源,简化认证流程。遴选优质服务商,聚合双碳业务咨询、绿色能源、检测认证等市场服务资源,企业可自愿委托符合条件的认证机构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管理、咨询等业务。接入平台的企业用户,可在线申请认证服务,平台自动生成核查数据集,便于认证机构现场核查,简化流程。
平台生成统一碳标签。企业用户在平台发起碳标签业务申请后,自主填报相关产品信息,通过人工录入或物联网设施自动采集上传活动数据,平台自动生成产品碳足迹报告并发送认证机构,认证机构收到认证申请后进行现场核查,核查通过在平台上后发放证书,平台采信认证证书,统一赋予产品碳标签。对于进行过产品碳标签认证的企业进行企业形象展示、ESG信息披露等服务,促进产品碳标签与政府绿色采购、碳排放权交易、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和可持续信息披露、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有机衔接,引导企业自主降碳。具体碳标签生成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碳标签生成流程示意图
平台聚焦能碳服务,利用数字化系统实现集群能源、碳排放一体化治理,形成区域内产业级能碳数据管控;链接第三方认证资源,实现纱线产品碳标签认证,形成区域产品碳标签,实现企业碳足迹认证申请、核算、第三方核查、报告、认证、证书及标识发放、过程监督的一体化/一站式管理服务。通过碳标签认证,分析供应链减碳关键点,带动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物流、绿色回收与循环利用,推动绿色产业链与绿色供应链协同发展。
二、以棉纱为切入,完善基础支撑
平台将以核算标准统一、核算模型统一、数据库统一、认证实施规则统一、认证标识和证书统一5个统一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引用现行国家标准及通用规则,初步构建数据支撑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集群特色化技术要求。
确立棉纱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认证规则。充分利用现行通用标准及规则(如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同时围绕集群特色,鼓励集群企业、行业协会、院所机构等主动申报制修订技术领先、市场成熟度高的标准,形成集群特色的统一的碳标签体系技术要求[3](如核算边界要求:棉纱作为非终端消费产品,采用“摇篮到大门”的核算边界),为管理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建立碳足迹因子数据库。集成主流数据库,实现全流程、全覆盖的产品碳足迹核算,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碳足迹核算,逐步积累集群内产品碳足迹数据模型,依托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开展数据研究,形成地方碳足迹背景数据,得到典型棉纱产品的本地碳足迹因子,形成本地化数据库,与国家数据库形成衔接和补充。
以集群为主导,建立典型产品碳标签管理体系是加快产业绿色提升的关键路径。从集群层面刻画棉纺产业链“碳”的传递及转移逻辑,描绘区域碳分布,是助推纺织产业链共同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前提。同时,碳标签体系建设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以碳标签为载体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
建立碳标签管理体系是区域绿色转型的重要示范。以碳标签构建集群层面特色产品碳数据体系,形成集群产业分级分类管理,引导高效转型,利用主导产业优化辐射区域内其他产业提升,是带动区域整体绿色变革的突破口;以碳标签实施引导企业提质降碳,延伸产品绿色价值,形成产品绿色价值链运行体系,大幅提高产品的品牌形象,发掘产品低碳竞争优势,提高产品在更大市场范围的流通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1]于洁,郑如兰,刘超子,等.建立健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绿色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J].质量与认证, 2024(11):26-30
[2]赵锐. 基于利益主体响应视角的碳标签实践机遇与挑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44(6): 711-719
[3]生态环境部. 关于印发《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的通知: 环气候〔2024〕91号[EB/OL].(2024-12-28)[2025-01-12]
文章&图片来源于: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未经本公司具体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转载、摘编或以电子形式或其他形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当权利人发现本网站用户上传的内容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权利人应事先向发出书面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公司联系的,请在1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25-83163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