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十四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区域分布及产业转移趋势浅析

“十四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区域分布及产业转移趋势浅析

来自:南京羊毛市场       时间:2025-10-27 09:57:18       分享至:

“十四五”时期,受三年新冠肺炎感染、产能布局调整、国际供应链重塑等内外部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作用下,纺织行业产业布局、区域产业格局出现一定变化,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分析“十四五”期间我国纺织产业区域分布及产业转移情况,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产业区域发展态势,应对经济环境变化,指导产业布局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十四五”期间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主要产品产量和纺织行业出口、新注册成立企业数量及各地占比变化情况[1],以了解我国纺织行业区域分布及产业转移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点总结出未来纺织产业转移总体趋势。


一、纺织产业布局现状

纺织行业呈现明显的梯队分布,东部地区目前仍然是我国纺织行业主要集中区域。

(1)从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及营业收入看,2023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全国占比分别为73.8%、19.1%、5.8%和1.3%,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80.1%、13.0%、5.9%和1.0%。

(2)从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纺织产品产量看,2024年东部地区纱、布、印染布、服装、化纤及非织造布等主要产品占比均超过50%,印染布、化纤占比超过90%,其中印染布占比最高超过95%,中部地区在纱、布、服装、非织造布等占比仅次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纱、布占比超过10%,其中纱线产量占比超过15%(见图1)。

1.png

图1 2024年不同区域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纺织产品产量全国占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3)从出口数据看,2024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纺织品服装出口占比分别为83.6%、5.4%、9.6%和1.5%,西部地区出口已超过中部和东北地区(见图2)。

2.jpg

图2  2024年不同区域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全国占比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

(4)从内地上市公司看,截止2024年底纺织行业(包括纺织制造、服装家纺、化学纤维)内地上市公司119家,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纺织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占比分别为88.2%、8.4%、0.8%和2.5%,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4,963亿元,各地占比分别为91.2%、7.5%、0.1%和1.3%。

(5)从产业结构看,东部地区纺织产业结构相对均衡,中部地区化纤占比相对较低,西部地区服装服饰业占比相对较低,东北地区纺织业占比相对较低(见图3)。

3.jpg

图3  2023年不同区域纺织三大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占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各省统计局

(6)从各省份营业收入排序看,东部地区的浙江、江苏、福建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位列前三位,其中浙江、江苏两省行业营业收入超1万亿元,福建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湖北、江西、河南、安徽位列中部地区前四位,营业收入均超1,000亿元,其中湖北最高,在1,800亿元以上;四川、新疆、广西位列西部地区前三位,其中四川和新疆营业收入超过800亿元,四川营业收入接近1,000亿元。


二、区域产业格局变化

01 基础数据分析

1、规上企业营业收入数据分析

区域营业收入出现一定调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营业收入占比的变化。从2020~2023年不同区域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全国占比情况看,东部地区占比重获升势,中部地区占比降低,西部地区在2017~2019年占比升高后持稳,东北地区占比持稳(见图4、图5)。

二是增量来源出现分化。从2020~2023年不同区域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增量占2023年全国营业收入的比例看,东部地区是主要增量来源,增加8.9%,中部地区下降6.6%,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增加0.5%和0.2%(见图6)。从具体增量来源看,东部地区主要依靠纺织业和化纤行业;中部地区下滑主要来自纺织业和服装服饰业,化纤稍有增加;西部地区主要依靠化纤和纺织业;东北地区主要来自化纤和服装服饰业。

4.jpg

图4  2017~2023年不同区域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全国占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各省统计局

5.png

图5  2020~2023年不同区域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增量占2023年全国营业收入的比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各省统计局

6.png

图6  2020~2023年不同区域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增量占2023年全国营业收入的比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各省统计局

2、规上企业产品产量数据分析

产品产量出现一定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区域产量占比变化。从2020~2024年不同区域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全国占比情况看,除纱、布出现较大的变化外,其他主要产品产量占比变化不大,其中纱产量东部、中部地区全国占比分别下降0.3和3.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加3.7个百分点,布产量东部地区下降5.7个百分点,中部增长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加5.4个百分点(见图7)。

二是不同区域产品产量增量不同。从2020~2024年不同区域规模以上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量在2024年全国产量中的占比情况看,东部地区化纤、印染布、非织造布产量增幅较高,增量分别为21.2%、6.0%、3.0%,服装产量增量为0.8%,纱、布产量出现下降,增量分别为-1.5%和-9.9%;中部地区纱、布产量下降明显,增量分别为-4.2%和-0.9%,印染布、化纤、非织造布增量分别为0.8%、0.7%和0.2%,服装产量出现下降,增量为-0.3%;西部地区主要产品产量均有增长,其中纱布增长最为明显,增量分别为3.5%和5.0%,印染布、服装、化纤、非织造布增量分别为0.1%、0.1%、0.6%和0.8%;东北地区除化纤有增长外,其他增量为负(见图8)。

7.png

图7  2020~2024年不同区域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品产量全国占比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8.png

 图8  2020~2024年不同区域规模以上企业产品产量增量在2024年全国产量中的占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3、纺织行业产品出口数据分析

纺织品服装出口出现一定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区域出口占比的变化。从2020~2024年不同区域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在全国的占比变化数据看,东、中部地区出口份额占比分别下降2.4和2.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出口份额上升4.5个百分点,纺织品东、西部地区出口份额上升,中部地区下降,服装东、中部地区下降,西部地区上升,东北地区基本持稳(见图9、图10)。

二是不同区域产品出口增量不同。从2020~202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增量占2024年出口额的比例数据看,东、西部地区是主要增量来源,东部地区服装出口增量为10.4%,西部地区服装出口增量是7.9%,纺织品出口出现下滑,东、中部地区增量分别为-5.4%和-3.4%,西部地区增量为1.5%,东北地区变化不大(见图11)。

9.png

图9  2020~2024年不同区域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在全国的占比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

10.png

图10  2020~2024年不同区域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在全国的占比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

11.png

图11  2020~202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增量占2024年出口额的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


4、纺织行业新注册企业数分析

从不同时期分地区注册成立的企业数占比看,2018年及以前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占比分别为78.8%、15.1%、4.2%和1.9%,到2023年占比调整为70.5%、21.9%、5.9%和1.7%,其中东部、东北地区占比降低8.2和0.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6.9和1.6个百分点(见图12)。

12.png

图12  不同区域纺织服装企业按成立时间划分企业数量全国占比

资料来源:天眼查

02 区域产业格局变化

经上述基础数据分析,“十四五”期间,纺织产业区域分布出现一定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东部地区往高端化升级明显

一是东部地区纺织业营业收入增长,在纱、布产量出现下降的情况下取得的,印染布、非织造布等高附加值产品产量仍在持续增长;二是东部地区服装服饰业全国占比提升,在营业收入微降和服装产量微增的情况下取得的,同时贡献了全国主要的服装出口额增量来源,说明东部地区服装企业在高端化升级方面逐步克服了成本升高带来的影响,通过附加值提升适应了产业高端化发展对行业的要求,在订单数量及营业收入上维持整体稳定;三是化纤行业产量实现高增长,2020~2024年产量的增量为21.7%,营业收入的增量为24.1%,化纤产业成为拉动东部地区纺织产业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纺织业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提升4.9个百分点。

2、中部地区承接转移趋缓,竞争力下滑

一是中部地区营业收入占比降低,纺织业、服装服饰业营业收入增量双双为负,纱、布、服装产品产量增量为负,表明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趋缓,产业增量不明显;二是服装服饰业营业收入下滑最大,达到-12.2%,是在服装产量未出现大幅下降(增量-0.3%)情况下出现的,表明行业竞争力下降,其中河南、江西、安徽服装服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增量分别为-5.3%、-3.0%和-2.6%,这与中部地区主要以服装加工为主,缺少品牌溢价和供应链掌控能力等有关,同时受服装海外订单转移及低附加值代工国际竞争加剧等的影响。

3、 西部地区承接转移加快,纱布竞争力强

一是西部地区纺织业营业收入在全国的占比持稳,营业收入增量为0.5%,发展形势好于中部地区;二是纱、布产量全国占比提升明显,分别提升了3.7和5.4个百分点,是全国纱、布产量增量的主要来源,增量分别提升了3.5%和5.0%,有效缓解了全国纱、布产量的下滑,纱产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新疆和四川,产量增量分别为2.7%和0.93%,布产量的增量主要来自新疆和重庆,产量增量分别为5.6%和0.51%,主要受益于新疆产业政策对纺织行业的支持;三是其他纺织产品产量,包括印染布、服装、化纤、非织造布,西部地区产量均为正增长,表明相比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吸引产业投资在持续。

4、东北地区外部转移少,整体以稳为主

东北地区纺织行业营业收入占比、营业收入增量、出口未出现下降,以稳为主,主要产品产量全国占比变化不大,部分产品包括布、印染布、服装、非织造布产量出现一定下滑。东北地区纺织产业规模不大,但产业底蕴深厚,已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企业,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本地企业,外部转移相对较少,整体发展态势稳定。


三、纺织产业转移趋势

01 低要素成本仍是纱布等产业转移主要驱动因素

纱、布等初级加工环节对原料、能源、劳动力成本较为敏感,要素成本因素将决定产业去留。新疆、四川等西部省区凭借电价、棉价、土地、税收等综合成本优势(如新疆纺织业电价0.38元/度,部分地区低至0.28元/度)和产业政策支持,在降低电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方面形成显著竞争力,将继续吸引纺纱、织造等产能集聚。未来3~5年,随着西部基础设施完善和配套政策持续发力,纺纱、织造等上游环节向新疆等西部地区集中的趋势将进一步强化,形成全国纱布产能的核心集聚区。叠加2024~2027年新疆第二轮产业政策支持期,预计纱锭规模再增800~1,000万锭,占全国增量70%以上;同时,新疆中欧班列西出通道日渐成熟,运费较海运可节省30%~40%,将进一步放大其成本—物流双重优势,形成“资源—加工—出口”闭环。

02 技术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东部集聚效应继续强化

化纤、印染、产业用纺织品等技术及资本密集型环节,其发展更多依赖产业配套、技术创新能力和专业人才储备。东部地区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接近市场的区位优势、雄厚的技术积累,构成了难以替代的竞争壁垒,这些领域延续在东部集聚发展的路径仍是最优解。未来,东部地区依托长三角、珠三角、福建、辽宁及山东等石化产业基地、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化纤、印染)及完善的市场渠道,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巩固竞争优势,构筑“研发+制造”中心;同时积极构建“东部研发—中西部规模化制造”的反向飞地模式,东部企业在西部设立“成本中心”(如恒力、盛虹、桐昆在新疆、四川、贵州等地布局聚酯—纺丝—织造一体化园区),形成跨区域价值合作体系。

03 服装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呈现多元化布局特征

当前,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环节,正面临国内区域竞争和国际分流的双重压力。服装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要综合考虑东中西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素质,及面临东南亚、南亚等低成本国家竞争对产业持续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相比东部地区优势正在减弱。未来,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环节要考虑国内外多点布局,形成“东部高端制造+中西部特色加工+海外低成本基地”的多元化格局,企业将根据订单特性和成本效益优化产能配置。国内方面,中西部不再追求大规模代工,而是依托人口回流、直播电商、跨境电商平台(如SHEIN、Temu等)打造“小单快反”柔性供应链,如成都、重庆、武汉、长沙、郑州等枢纽城市,利用“陆空联运”拓展欧美跨境电商出口,并承接东部地区小批量订单,人工成本虽比东南亚高,但通过“数字打版+智能排产”将快反周期压缩至7天以内,抵消成本劣势。海外方面,千万级大单继续向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和地区转移,越南等国家使用中国面料加工服装再出口欧美享受优惠关税税率,将推动“中国面料+东南亚等地成衣”模式的固化,国内服装产能占比预计将进一步降低。

04 区域协同发展成为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

东中西部的合作有助于提升产业发展韧性、维护产业安全和整体发展能力,需协调东中西部产业之间的关系,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形成协同效应。东部依托其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重点突破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中西部发挥资源、能源和区位优势,承接制造环节并培育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构建区域间产业协同机制,搭建纺织产业区域合作平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并逐步将区域协同由“产能转移”升级为“价值链协同”,促进东中西部纺织产业形成区域协作和利益共享机制,如通过“飞地园区”“税收分成”等机制,东部研发设计环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按照55:45比例与中西部制造环节分成,激励产业链有序分工而非简单产能搬迁。未来,依托《纺织工业提质升级实施方案(2023—2025)》“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相关要求,“落实好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指导意见和制造业转移发展指导目录,发挥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纺织产业科学有序转移”。

05 各地承接转移要逐步完善产业内部衔接及配套

各地承接转移要逐步完善产业内部衔接配套,承接转移不是一部分,而是强调完善产业链,如四川、重庆等地在招引纺织服装产业时均是以打造完整产业链,加强产业引导。产业转移正从单个环节、单个企业的点状转移,向产业链整体转移转变,产业链整体转移取代碎片化迁移将成为未来后发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追求方式。承接地区更加注重构建从原料、纺纱、织造、印染到服装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生态,通过完善产业配套和服务体系,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产业集群效应。未来,后发地区要逐步将原“单一招商”向“链式招商+产业生态”构建方向转变,打造一条完整产业链,培育完善本地产业发展生态,同时通过搭建省级“纺织产业云”平台,接入纺织数字资源,连接、触达全球信息,融入纺织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数字生产。


【总结】

总体来看,“十四五”期间纺织业国内产业布局呈现梯队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仍是纺织产业发展的主力,但同时产业区域分布上也出现部分调整,整体呈现东部地区产业高端化升级明显,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趋缓竞争力有所下滑,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特别是纺纱、织布)在加快,东北地区以稳为主变化小等特征。从产业自身特点需要及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的不同,纺织产业转移也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对要素成本敏感产业、技术及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采取差异化策略,同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承接地重视产业内部衔接与产业配套,未来纺织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需综合考虑区域发展优势和产业特点,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留存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注:

[1] 营业收入基础数据采自国家及各省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年鉴,鉴于目前各地统计年鉴数据多只公布到2023年,查询数据从2017年到2023年以相对完整的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仍以“十四五”期间变化为主。

[2] 产品产量基础数据采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主要纺织产品产量,主要分析纱、布、印染布、服装、化学纤维和非织造布,以2020年为基础数据,2021~2024年数据为同比增速数据,数据分析从2020~2024年,以反映“十四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不同区域产业分布及产业转移趋势。

[3] 出口数据来自中国海关,分析2020~20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

[4] 上市公司数据采自深证信数据服务平台,按照申万二级分类。

[5] 新注册企业数据来自天眼查。


文章&图片来源于: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未经本公司具体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转载、摘编或以电子形式或其他形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当权利人发现本网站用户上传的内容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权利人应事先向发出书面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公司联系的,请在1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25-83163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