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每年生产服装超700亿件,可为全球每人提供约8.75件衣服”。
这个数据很震撼,但同时也很令人唏嘘。
因为尽管中国纺织产能规模庞大,但产品大多外销,国人消费量相对有限,显示出了内需不足的现实困境。
有数据为证:2023年美国人均衣着支出816美元,平均每人每年购买68件,相当于每人每个月购买5-6件。
而2023年中国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479元,虽然缺乏具体的件数数据,但即便按照低端价计算,也远不及美国的消费频次与数量。而如果按中高端价位计算购买数量可能只有个位数。
(图:中美人均服装消费对比)
当下,中国人虽然不再“缩食”了,但仍然存在严重的“节衣”倾向。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古代诗词早就告诉了我们,生产端和消费端常常存在着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状态。
中国的纺织产业正是如此。纺织产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其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辛勤付出著称。然而我们拼命扩大产能,用无数汗水辛勤耕耘的成果,却只是在为欧美作嫁衣。
究其根本,在于收入水平的限制,而收入水平的高低又与企业的利润空间和企业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息息相关。
因为,低端产业,意味着低利润,低利润就意味着低收入,而低收入又造成低消费。
当下中国纺织产业整体产能过剩,但同时也正处在加剧分化中。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企业订单接到爆,而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企业却因卷价格面临着新一轮被洗牌。
以纱线为例,市场调研显示,高支高端纱线供不应求,而而中低端纱线则因同质化竞争而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
当40支棉纱利润率跌破2%时,300支棉纱的毛利率仍保持35%——这12倍的价值差,正是破除内卷的密钥。
因此,“反内卷”的本质就是摒弃低质量、同质化竞争,坚定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反内卷”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把中国从“汗水经济”转向“智慧经济”,实现劳动价值的根本性重塑。
近几个月以来,对“内卷式”竞争的政策部署从“防止”升级到了“综合整治”,政策思路更加明确,行动措施更为积极。
这场变革的深层逻辑,其实是重新定义“竞争”的含义,敦促行业和企通过构建核心竞争力来筑起坚实壁垒。
文章&图片来源于:纺友网、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南京羊毛市场信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未经本公司具体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转载、摘编或以电子形式或其他形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南京羊毛市场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当权利人发现本网站用户上传的内容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权利人应事先向发出书面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公司联系的,请在1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25-83163961